王莽的货币改革

admin 609 0
宗教情怀带来的,中国史上最无厘头的改革|文史宴王莽的货币改革  第1张

神经病一样的货币改革

1

王莽改制中,13年中进行了5次大规模货币改革,其前7年中就有4次。王莽对于改变币制的执念,简直到了神经病的程度。

自武帝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年),汉朝境内开始使用五铢钱作为唯一的货币。这种货币一用就是740年,直到唐朝才被废止,被称为中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、时间最长、最为成功的长寿钱。

王莽的货币改革  第2张

五铢钱

不过,西汉末年的货币制度也有改革的必要。从经济上看,自昭帝以后,官方五铢钱铸造就偷工减料,越铸越轻,引起私铸货币的增多,从而导致货币贬值;而劣币驱逐良币的铁律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货币危机。而从政治上看,王莽建立新朝,急于推行“去汉化”措施,那么发行新朝自己的货币以取代汉朝的旧货币,本身不是不可以。

但问题是,王莽的货币改革,毫无章法,犹如他本人的状态一样,越来越陷入癫狂状态。

居摄二年(公元7年)五月,王莽进行了第一次货币改革。

他以周朝的钱为蓝本,增铸了三种新货币:价值5000钱的错刀、价值500钱的栔刀(《汉书》误作“契刀”)和价值50钱的大泉(《汉书》误作“大钱”)。这三种货币的发行量极大,尤其是大泉五十,到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,仍然不断在关中地区出土。

王莽的货币改革  第3张

“一刀平五千”的错刀

新货币加上五铢钱,一共是四种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,这完全违背了货币由复杂趋向简单、由繁多趋向统一的规律。而即便是同一种货币,居然也是大小不一,字体各异。

更为要命的是,这些货币的实际重量与面值严重不符。比如大泉五十,据《汉书》记载重12铢,面值却为50钱,也就是说大泉实际只值2枚多一点的五铢钱,却被人为规定值50枚;而据考古实物,大泉的重量甚至不到12铢,竟然跟五铢钱差不多!

王莽的货币改革  第4张

大泉五十

实际上,五铢钱好不容易才将货币的实际价值与面额上的名义价值相统一,到了王莽这里,历史又倒退回去了。其后果只能有二:一是私铸成风,二是通货膨胀。

始建国元年(公元9年)春,王莽在即位不久就发起了第二次货币改革,这次变动甚至在王田制改革之前,其急切之心可见。

王莽之所以这么着急改革币制,就和改革币制的理由本身一样,让人忍俊不止:“刘”的繁体字(劉)由“卯、金、刀”组成,错刀、栔刀都带个“刀”字,这让王莽觉得非常郁闷——他要废除与汉朝有关的一切。

于是,王莽下诏,表白了自己这种可笑的心思,宣布废除错刀和栔刀,连带着把汉朝的货币五铢钱也给废了。与此同时,又发行了新货币,径六分、重一铢的小钱,称为“小泉直一”(《汉书》误作“小钱”),与大泉五十同时流通。

后来,王莽又下令禁止百姓采铜和烧炭,以杜绝私铸钱币;又派人到地方上去铸造新币。然而,新货币还是流通不下去。

始建国二年十二月(公元11年1月),王莽推行了空前绝后的“宝货五品”,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批货币,包括“五物”“六名”“二十八品”。

五物即指金、银、铜、龟、贝五种货币材料;六名指金货(黄金)、银货(白银)、龟货、贝货、泉货(包括正在使用的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)、布货(泉、布皆为铜制)六种货币;每种货币又因形状、币制不同而细分,总共有28个品种。

这28种货币是《汉书》中记载下来的,而据陈直《汉书新证》所说,从出土文物来看,当时可能还有如“新币十一铢”这种货币未被记录下来的货币在流通使用中。且不要说这些货币换算起来极端麻烦,光是名目就足以多到让人眼花缭乱。

货币的发展趋势,应该是从实物到金属直到贵金属。王莽把龟、贝这种早被淘汰的“上古神器”搬出来当货币,足见他的拘古、天真与无知。

但这里不得不说,废除金属,恢复龟贝,并不是王莽拍脑袋想出来的。实际上,这也是西汉以来很多儒生的梦想——没错,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梦想。远如景帝时的晁错,近如元帝时的贡禹,他们都有这样的主张。甚至哀帝时,师丹还支持了废除金属、恢复龟贝的奏章。

在不了解经济规矩的古人看来,金属货币也是造成豪强兼并、贫富分化的罪魁祸首之一。今人看来,这就好像堵车的要毁公路、加班的要砸电脑一样荒唐。

王莽以血淋淋的事实证明这样一个梦想是多么可怕的噩梦。这样复杂的币制,恐怕连他自己都未必搞得明白。

货币崩溃了,老百姓也崩溃了,整个市场都跟着崩溃了,接下来要崩溃的就是王莽了。

他也认识到“宝货五品”无法使用,于是赶忙下诏,一方面废止了龟货、贝货和布货,只使用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;另一方面严禁私铸货币,违法者五家连坐,没入为奴婢。

频繁的货币改变,导致了市场的混乱。王莽的大泉与小泉本身就不好用,三次货币改革更使政府信誉几乎降到冰点。人们私底下索性还是用五铢钱,更有甚者传言大泉也要作废了。

五铢钱,这个货币领域的“汉遗”在王莽看来是比“宝货五品”更噩梦的噩梦。王莽当即下诏:携带五铢钱、谣言大泉要作废的,流放边疆。“于是农商失业,食货俱废,民人至涕泣于市道。”王莽即位的第二年,很多人就已经过不下去了。

被逼无奈的老百姓为了生存,宁可触犯法律也要私铸钱币,因此而被抓的人不可胜数。到了始建国五年(公元13年),由于盗铸私钱的人太多了,以至于王莽不得不宣布废除禁止采铜烧炭的法令。

天凤元年(公元14年),王莽又宣布了新的货币政策。

这次改革规定: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全部废除;发行两种新的货币——货布和货泉。货泉实际上就是过去的五铢钱,重五铢,值1钱;货布则是新货币,重25铢,值25钱。又规定,大泉使用日久,因此六年后才正式废除,在这六年里,大泉的面值与货泉一样,都是1钱。

王莽的货币改革  第5张

货布

这第四次货币改革,实际上是王莽对过去三次改革的彻底否认,有渐渐回归五铢钱制的倾向,这是开始适应了人民的使用习惯和社会现实;而且,提高了货币的含铜量,并大大降低了两种新货币间的比值,货币的真实价值也开始想货币价值回归,这是开始尊重客观规律;而大泉的废止,也不再是昼夜令行,而是给人们一个缓冲时间,这是开始讲究改革方法。

三个开始,可以看到王莽在折腾之后的疲惫与无奈。但是,这次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,新发行的货布的面额仍然是实际价值的五倍;三种货币的局面和始建国元年没有多大区别。

王莽的货币改革  第6张

跟五铢钱没什么差别的货泉

7年之间四次货币改革,政府的金融信誉几乎崩溃,人民成批破产,监狱里人满为患。“每壹易钱,民用破业,而大陷刑。”

但是王莽为何如此癫狂地改革币制?

一种解释是,王莽通过货币改革,乘机夺取民间的财产。这样的解释并非全无道理。居摄元年第一次改革时,正值征伐西羌之际;始建国二年第三次改革时,正当准备兴兵讨伐匈奴;天凤元年第四次改革时,全年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闹灾,北方匈奴寇边,西南蛮夷尽反。四次改革中,三次都发生在钱粮告紧之际,这使我们不得不怀疑王莽改变币制的动机。

可是观其货币制度,尤其是横空出世的“宝货五品”,又不得不使我们相信,王莽于货币金融方面的知识近乎于零,这是一个对货币规律毫无常识的人,主导的一场荒诞而闹腾的悲剧。

根据第四次货币改革的规定,王莽应该在地皇元年(公元20年)还进行了第五次、也是最后一次货币改革。这次改革的内容是彻底废除了大泉五十,距离彻底恢复五铢钱制度只差一步了。可是此时的新朝已经风雨飘摇了,它只剩下三年的时间了。

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

2

王田、私属、经济的乱象,并没有影响王莽做皇帝的心情,更没有影响王莽追求儒林风雅的激情。在王莽身上,担负这数代汉儒的梦想。这些梦想,有些关乎国民生计,而有些,却纯粹只是文字游戏。

王莽是《礼经》的专家,对《礼》的专研,远远要深于他所擅长的符命。因为西汉的儒生认为儒家经典的语句是具有神圣性和神力的,必须按照儒家经典的描述来铺排世界,所以王莽特别重视形式,《礼》方面的学养则让他大有用武之地。

王莽的货币改革  第7张

儒家经典如《周礼》等,语句被视为有神圣力量

在王莽看来,一个美好的形式是太平盛世不可或缺的构件。

如果你不能理解王莽的心愿,不如做这样一个梦:请你想象有这样一个地方,用翡翠砌成玉墙,用雪松搭起房梁,以白露勾画成瓦,以珐琅点缀成华,草原做地毯,湖池做浴塘,这儿吟太白仙风,那儿书草圣道骨,题以洞天,绘以三岛,天为穹庐,地为藤榻……

王莽当然对寻仙访道不感兴趣,但是如果把洞天福地、三岛十洲换成了明堂辟雍、郊祭礼台,把李白的诗换成六艺之说,把张旭的字换成儒家经卷,那,就是王莽做的一个梦。

儒家经典的文字,曾被王莽绘制成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,现在,是让这幅图画变成现实的时候了——王莽掀起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名运动。

王莽首先更改了官。他将汉朝原有的官职改名,比如大司农改叫纳言,太常改叫秩宗,太守改叫大尹、卒正或连率,县令长改叫宰。

但王莽表面上的改名,实际上还包含着改“制”,直接涉及到具体的制度内容。王莽引经据典,设立了很多新官,比如《尚书·洪范》中有“敬用五事”“貌曰恭,言曰从,视曰明,听曰聪,思曰睿”之文,于是设置了司恭、司从、司明、司聪、司睿五大夫。

总之,从中央僚属到基层官员,从官职到爵位,王莽无所不改。结果官名已经极其复杂了,新老机构又并存,职能叠床架屋,繁琐至极。

与此同时,王莽对地名也动了改变的心思,这将成为变动最大、影响最深的改名政策;并且,伴随着名字的改动,行政区划本身也发生了变化。

在这些改动中,对别人影响最小的应该是首都宫殿、城门的改名,因为毕竟涉及的范围有限。可是,王莽并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,而是要把天下所有的地名都翻新。

王莽将地方行政层级由西汉的郡、县两级变为州、部、郡、县四级,除了将西汉末年逐渐实体化的刺史部/州正式变为一级行政单位后,又在州和郡之间增加了部,这种肆意增加行政层级的做法,必然会增加中央、地方、基层之间的沟通成本,从而严重影响政府行政效率。

王莽的货币改革  第8张

京畿州郡被王莽改名成什么了

王莽对于地名随意更改,同时更改行政区划。比如他先是根据《尚书·尧典》改西汉十三刺史部为十二州,既而又根据《禹贡》改为九州;西汉的旧有郡名几乎全部更改,县名也多数改变,把一个郡的原有属县拆得支离破碎,这在新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;而在新朝更正常的事情是:这些地名总是在变,区划也总是在变,甚至到了一年改五次的地步。

当时别说是普通老百姓弄不清楚这些地名,连当官的都不甚了了。县宰不知道自己宰的是哪个县,卒正不知道哪个县归自己管,这种事情在当时根本就不是怪事,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了。

王莽的改名,引经据典,将儒家经典变成立体的国家基本设置。他以为,这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,有一种审美上的美感;而且经典的神力能够帮他度过困境,巩固他的统治。

平心而论,历史上的新王朝改官名、改地名的也不少,尤其是那个以女主君临天下、同为异数的大周皇帝武曌(武则天);而根据需要对官制、爵位、行政区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则更无可厚非。

问题在于,王莽的改名运动规模太大,频率太繁,而这些改动竟又不是建立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上。结果,这些莫名其妙的改动,只能为王莽的统治徒增混乱,使得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改制,彻底失去了有机而稳定的决策与执行基础。

这就好像一个人身患重病,下药已经非常困难。而医生却要平白无故打断他的四肢再重新接上,麻痹他的神经再重新刺激。这个人就算之前没有病入膏肓,此时也多半被折腾得快要断气了。

欢迎关注文史宴

专业之中最通俗,通俗之中最专业

熟悉历史陌生化,陌生历史普及化

标签: 无厘头翡翠鉴定方法

发表评论 (已有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